秋季養生丨順應四時特點,堅持健康管理
中醫養生有明確說法,
順應天氣變化學會四時養生。
《黃帝內經·素問》
人生活在大自然中,只有順應四季不同的變化,與四季同時才能健康長壽。
秋季是萬物收獲的季節,外界陽氣漸收陰起漸長,人體的生理活動也要適應環境的變化,內斂陽氣滋養陰氣。
//
NO.1
秋季養生先養神
夏去秋來,人體進入一個周期性的休整階段,代謝功能從夏季的大量消耗中得到緩解,逐步適應秋季的氣候,很多人在入秋后都會有一種懶洋洋提不起勁的疲乏感,稱為“秋乏”。
“秋乏”是人體適應季節變化的自然生理反應,只要經過一段時間調整,人體自然而然地恢復正常。此時最好的辦法就是早睡早起,早睡是為了順應收斂陽氣,早起可使肺氣得到舒展,同時防止一下收斂太過。
秋季花木凋零容易感覺凄涼、蕭條,人們容易被外界影響情緒低落,多愁善感,嚴重的會因此影響睡眠。此時排遣不良情緒的最好方式就是和朋友一起聊聊天或者出門散步,收斂神氣保持精神上的安寧,達到靜心寧神的狀態。
//
NO.2
秋季養生需防燥
中醫學認為燥為秋季的主氣,秋季氣候以晴朗干燥為主,加上大量出汗損傷人體津液,燥熱耗氣傷陰,為此有“秋燥”一說。
“秋燥”因燥邪而起,燥邪侵入人體,初時即有津液少且干燥的癥狀,入鼻則鼻咽干易上火,入體則皮膚缺水起皮;如不加以干預遏制,燥邪侵入肺部,則肺熱干咳少痰。肺部長期受損就會發展成慢性疾病,肺炎、支氣管炎、慢性肺阻塞等。
防秋燥首先要減少津液損耗,本來因天氣原因已經很干燥的秋季,再加上大量出汗損傷人體津液,導致進一步加重“秋燥”,造成身體虛弱。保證每天攝入8杯水,做好保濕工作,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,少吃辛辣、燥熱的食物,避免燥邪傷害。
//
NO.3
秋季養生應養肺
《黃帝內經·素問》闡述季節氣候對人體生理病理的影響,如果四時養生中病邪侵犯人體,就會出現季節性多發病,或病邪潛伏體內后時而發。其中重點說到“秋傷于濕,冬生咳嗽。
秋氣對應人體的肺部器官,病邪侵入人體直接體現在肺部疾病上。若是“燥傷肺陰”,鼻咽干燥、喉嚨干癢疼痛、肺熱干咳等都是由此而來;若是濕邪聚于體內待到冬季陽氣入肺時,陽濕相激,就會產生冬咳、痰咳。
此時需根據人體情況有針對性的祛濕或者潤燥。濕氣重的人需要及時行氣化濕,可食用一些祛濕化滯、和胃健脾的食物;容易“秋燥”的人,需防止津液過渡消耗,防止燥熱從口鼻入肺,可多食用一些清肺潤燥的食物。

//
中醫學講究“治未病”,人體本身的免疫功能可以很好的抵御病菌傷害,很強的自我恢復能力,人體健康長壽要從增強自身抵抗能力入手!學會管理自己的健康,提高機體微循環和代謝功能,提高免疫力防患于未然比生病之后再去打針吃藥管用多了。